外汇历史和现状

外汇历史和现状

  外汇历史

  金锭银币时代(货币历史)

  银本位是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由规定的含银量作为基本单位。欧洲从15世纪中到19世界都是银本位制,中国从宋朝到清朝使用白银作为流通货币。

  金本位是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由规定的含金量作为基本单位。英国是最早使用金本位的国家。英国从1704年开始使用金币,1717年确定金、银与英国纸币的兑换比例。

  英镑时代

  17世纪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英国的政治和经济已经发展到了空前强大的地位,大英帝国崛起。英国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以及法国后,开始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建立起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在自由贸易体系下,英国的贸易伸展到世界多个角落,它的贸易地位,也决定了英镑的全球性地位。

  美元时代

  1944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大部分国家的经济造成重创,美国除外。各国必须决定如何在战后重建未来贸易体系。二战结束前夕,41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布雷顿森林,讨论改革传统的金本位体制。

  1944年,美国已经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黄金储备。这是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会议成为世界唯一储备货币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复苏,贸易量增大,大量的美元被印制出来。1964年底,已印刷的美元金额等于美国金条的价值,美国货币达到其黄金上限。1970年,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及美国本身储备比黄金上限多出三倍,金本位受到质疑。许多国家将美元换回黄金,使得美国的黄金储备量减少一半(由178亿美元减少至111亿)。

  1971年8月,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停止其他国家按固定比率将美元换为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临近崩溃。

  外汇买卖的诞生

  在1971年12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之后,美元开始贬值,黄金价格开始上升。一盎司黄金价格为38美元,一年之后则达到42,2美元。1973年,由于日本及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发觉布雷顿森林体系对陷入困境的国家并无起到支持作用,因此决定放弃协定并离开体系。与此同时,固定汇率体系瓦解,由各国央行自行决定的浮动汇率体系所取代。

  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齐聚牙买加金斯敦,签署新协定以控制国际贸易。新协定包括以下几点:

  黄金去货币化,而且货币无须再由黄金提供支持。因此,黄金逐渐转变为商品或原材料。人们可以在任何国家购买任何数量的黄金,且美元汇率不再与黄金挂钩。

  此后,各国将对本国的货币负责:可以采纳浮动、固定或其他限制性汇率。

  引入一种新的国际货币——特别提款权(SDR)。SDR就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绝对货币,存在于若干国家的特别账户中。这些账户的资产与一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缴纳的份额一致。

  各国央行允许制定自己的政策。

  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金融市场大量使用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即时成交世界各国货币,投资与投机外汇已经成为现代金融的重要部分。目前外汇市场,每天交易额约为3万亿美元。

  西方经济学的三部曲

  西方经济学三次重要的理论革命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三次经济理论革命期间出现很多著作,其中亚当·斯密《国富论》、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公认的三部划时代的著作。

  古典经济自由主义

  亚当·斯密主张自由竞争,他认为市场具有自我调节的能量,当市场价格和价值背离对于生产有自发的调节作用,但是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国家干预是有必要的。

  亚当·斯密认为国富的前提是民富,通过分工合作提高生产力以及资本积累再投资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即分工-提高生产力-民富-财富积累-投资-再提高生产力-民富-人口增长-市场规模扩大。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相信市场力量的有效性;认为如果让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就可以解决失业、衰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

  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所包含的客观的劳动量,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定价与资源的稀缺性有关,稀缺性与主观评价成正比,从而决定产品的价值。将数学模型进行经济分析,核心思路是边际效用。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反对古典经济学中需求是供给的函数,凯恩斯从理论上推翻了这种观点,认为供给死需求的函数。由于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收益规律、流动偏好规律的作用,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凯恩斯理论上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和非均衡趋势。

  凯恩斯主义认为可以通过国家调控通过财政政策来平衡经济周期。

  当今世界凯恩斯主义盛行,因此在外汇分析中央行政策是重中之重。

 

相关推荐